近日,黑龍江雞西“酸湯子”中毒事件引發大眾廣泛關注。
10月19日中午,據紅星新聞報道,“酸湯子”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李女士經多日救治無效,不幸去世。至此,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令人痛心!
根據媒體報道,10月5日早上,該家庭成員親屬共12人參加了聚餐,家里長輩9人全部食用了“酸湯子”,3個年輕人因不喜歡這種口味沒有食用。當天中午,9位食用了“酸湯子”的長輩陸續出現身體不適,并送往醫院治療搶救。
10月10日,經搶救無效造成7人陸續死亡。12日,中毒事件死亡人數升至8人。19日,最后一名傷者離世。
米酵菌酸中毒
據了解,“酸湯子”是用玉米水磨發酵后做成的一種粗面條,又稱湯子、馇子,流行于東北地區的遼寧東部、吉林東南部及黑龍江東部一帶。
經當地警方調查得知,本次案件中的“酸湯子”食材為該家庭成員自制,且在冰箱中冷凍近一年時間,在此次聚餐食用之前,因為冰箱里無處存放,被放置在了家中陰涼處。
案件發生后,當地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現場提取物檢測,未查出氰化物(劇毒類)、有機磷類(農藥類)、呋喃丹類(氨基甲酸酯類內吸性廣譜殺蟲劑)、安定類(催眠)、毒鼠強(鼠藥類)等有毒物質,排除人為投毒可能。
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曲霉素嚴重超標,一開始被判定為黃曲霉素中毒 ,后來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采樣檢測后,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否定了此前酸湯子致使多人中毒的疑似物質黃曲霉素。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是由椰毒假單胞菌屬酵米面亞種產生的一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
食入該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動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
米酵菌酸是發酵玉米面制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淀粉類制品時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米酵菌酸中毒后,一般2小時~24小時會出現上腹不適、惡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重者可出現皮膚黃染、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米酵菌酸會對人體的肝臟等重要器官產生嚴重損害,致死率達40%~100%。
據了解,米酵菌酸耐高溫,即使是煮沸的水或者高壓鍋蒸煮也無法破壞其毒性,并且毒性強、致死率高。研究顯示,米酵菌酸的小鼠半數致死量(LD50,即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指定感染途徑使一定體重或年齡的某種動物半數死亡所需最小細菌數或毒素量,數值越小,毒性越大)為1.4mg/kg,同屬劇毒類物質的黃曲霉毒素B1小鼠口服LD50為9mg/kg,米酵菌酸的LD50明顯高于黃曲霉毒素B1。
國家衛健委發布緊急提醒!
“酸湯子”事件最后一名傷者去世后,10月19日晚間,國家衛健委官方微信公眾號“健康中國”發布提醒:
1.夏秋季節制作發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該菌能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溫煮沸不能破壞毒性,中毒后沒有特效救治藥物,病死率達50%以上。
2.北方的臭碴子、酸湯子、格格豆,南方的發酵后制作的湯圓、吊漿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
3.為保證生命安全,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類食品。